欢迎咨询
首页 > 旅游指南 > 广东旅游指南
广东福建节日
福建浪漫“七夕 ”节的传说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相传这天牛郎织女相会鹊桥。
   
    七夕作为节日始于汉代,原仅在皇宫中进行,六朝时流传到民间,此后各代相沿成习。七夕虽是纪念牛郎织女,但在却多限于织女。织女又称“天孙”,福州民间俗称“七夕奶”,闽南一带则叫“七娘妈”。据说织女勤于女红,长年从事机杼,织成无缝天衣。她的灵巧与技艺为广大妇女所仰慕,因此,七夕的主要习俗是青年妇女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此外,还结缘、儿童七夕乞巧等习俗。
   
    七夕乞巧的习俗在全省各地大同小异。明弘治版《八闽通志》“地理·风俗岁时附”(卷3)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乾隆版《福州府志》“风俗”(卷24)载:“七月七夕,妇女陈瓜果七盘,茗椀、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条,取绣线于焚楮光中,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又取小嬉子(注:一种小蜘蛛)盛盒中,平明启视,以成茧为得巧之验。”光泽一带妇女,在七夕这天制作精致的“巧饼”,还以竹篾扎缚成层楼,用彩纸为装饰,绘上牛郎、织女像,谓之“巧楼”。漳、泉一带青年女子,多于夜静时设瓜果,燃香烛于庭中,独坐相待,如闻乌雀等声,谓之报巧,如闻鹊声,谓之得巧。古时的乞巧活动常常闹到深夜。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闽东一带少女、少妇拜“织女”,不仅乞巧,更主要是倾诉心事,祈求如愿。事前,她们约好朋友或邻里几人至十几人联合举办,并斋戒一天。七夕之夜,参加者沐浴梳理停当,准时来到主办人家里。在月光下设香案。焚香礼拜之后,便围坐一起,边吃花生、瓜子,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大凡少女都祈求自己越长越漂亮,或是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早生贵子。
   
    七月初七又俗称“魁星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的读书人对“魁星”的崇敬仅次于孔子,因此便有七夕拜“魁星”之俗。七夕夜设香案,放置一个纸糊的“魁星”。“魁星”高2尺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魁星”前摆着供品,其中应有一个煮熟的带角公羊头,两角束红纸。参拜者焚香鸣炮,顶礼膜拜。倘是一个人丁兴旺的人家,七夕之夜于天井中往往同时摆设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女拜“织女”,男拜“魁星”,各祈各的愿望,煞是热闹。结束时再鸣炮,烧纸钱,并将“魁星”像一并焚烧。
   
    泉州、厦门、同安等地的七夕风俗注重小孩。这天,小孩要拜“天孙”,解“续命缕”。“续命缕”俗称“神索线”,又叫“长命缕”,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到了七夕解开,为了祈求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在福鼎,解下的“续命缕”要扔到屋顶上,为的是让喜鹊叼走供搭桥用,以度牛郎织女。闽南侨乡则不同,称七夕为“七娘妈生”(或曰“七娘生”),被称为“七娘妈”的织女是七个仙女(或曰七个娘娘、七个夫人)。闽南自古为侨乡,许多男人到海外或台湾谋生,一去常是数载未归。家中的妇女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久而久之,七夕女演变为“七娘妈”,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变成了为保护孩子的祈祷。七夕供奉“七娘妈”的东西很讲究,都以七为数:“七娘轿”(彩纸糊制的小轿)7乘;鲜花7色,每色7朵或14朵;熟花7朵;“七娘亭”(彩纸糊制的楼房)里要有7把椅子让7个娘娘坐;胭脂7盒;香粉7盒;以及糖果、糖豆、三牲、酒醴、筵席等。在闽南侨乡,“七娘妈”被视为小孩的保护神。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因为小孩出世的第一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置于她们的庇护之下,此称“新契”。到了16岁,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脱离干娘了,俗称“洗契”。这些人家除了供奉上述礼品(泉州习俗,非此类人家可以不备“七娘亭”、胭脂,花粉、糖豆)外,还得在门口挂一个“七娘灯”,并且要制作花包子馈送全村各户。 

    有些地方在拜了“七娘妈”之后,把“七娘亭”焚烧,同时将鲜花、白粉、胭脂投到屋顶上。要是花瓣或香粉溅落在少女的脸上、身上,则被视为将越长越漂亮的吉兆。
   
    分豆结缘也是七夕的一个重要习俗。在福州地区,这天家家户户都忙于炒蚕豆(或蒸煮蚕豆),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又与邻里的小伙伴互相赠送蚕豆,表示结下“快乐缘”、“欢喜缘”、“和好缘”,永远和睦友爱。福州古俗,赠蚕豆的多是妇女,她们把蚕豆分给遇见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口中还说:“结缘,结缘。”此种结缘纯属风俗,别无他意。龙溪、南靖等地旧志也有记载结缘之俗。福清、长乐有些地方还做豆末、炒糖豆,互相馈赠。在闽东的一些地区,如两人不和,其中一方想消除矛盾,言归于好,便于七夕前将蚕豆包在纸内,托人转交。如果另一方收到后也以蚕豆回报,即表示接受和解,可释前嫌。清代陈庚焕《结缘行》诗有句云“闽人本多情,豆为结缘炒。晨兴十万灶,爆咤喧辰卯”,可见分豆结缘之俗的流行。在长汀,结缘不用蚕豆,而用七层糕。七夕这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七层糕。女儿收到后,把它切成许多小块,分送四邻结缘。
   
    在泰宁、明溪、建宁等地,七夕习俗对学者格外青睐。
   
    七夕这天,泰宁的学童都要在晚上乞巧。庭院中摆设香案,供各种瓜果三盘,然后燃香点烛。学童拜牛郎、织女双星,口中念着“乞巧文”:“天上双星会,人间七夕临。学童恭乞巧,愿早赐聪明。”“乞巧文”要反复念七遍,祈求双星赐给智慧,早日成才。父母还为学童乞巧准备好“糍酥”(一种食品),待乞巧之后分送亲友。亲友收到后,则回赠一些诸如笔、墨、砚之类的文化用品。 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七夕在明溪称为“七吉”。入晚时,妇女们设香灯、瓜果祀牛、女双星,大多还是卜问休咎(即吉凶)。乞巧成了孩子们的事,因此明溪人称七夕是孩子们的节日。每逢七夕,私塾照例放假一天,先生备一餐饭招待学生,称“办七吉”。学童身着新装、带着“七吉礼”(即送给先生的红包),兴高彩烈地来到塾学中。他们给先生的红包既是酬谢先生的教导,也是形式上的餐金,以示不让先生破费。进餐之前,学童们先搞卫生,焚烧用过的字纸。纸灰必须集中倒入水流之中,以免被风吹散落四处;若被人踩了,便是侮辱圣贤。随后,先生便带着学童跪拜孔子,祈求学业进步,来日取得功名。拜完之后,师生共同入席进餐。
   
    明溪人历来重视子女教育,他们把子女初入学视为大喜事,在七夕这天宴请亲友,称“做七吉”。亲友们带着文房四宝和糖饼来贺。外婆的礼物尤为丰厚,除了文具等之外,还要有一套新衣裤以及手绢、扇子,祝愿外孙来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现在,明溪重视教育之风不减,这一习俗至今还在农村流行。
   
    建宁旧俗,七夕学童作乞巧会。学童们把平时所写的字纸卷成圆轴,外用金、银纸或其他有色纸封好,在孔夫子的神位前搭成房状,然后由先生带领着向孔子行礼膜拜,祈祷学有所成。拜毕,举火焚烧字纸,待烧尽冷却后,再用干净的纸包好纸灰,送到河中飘走。七夕这天,学童都要给先生送钱或物,而先生也要备下茶点或宴席与学童联欢。因此,有人称七夕为“尊师敬字节”。 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将乐学童也有在七夕日烧字纸的习俗。同时,有钱人家要在这天办“起馆酒”,即庆祝子女初入学的酒宴。亲友来贺,送文房四宝、雨伞、书包之类礼品。贫穷的人家也要蒸米糕给孩子吃,以示庆贺。沙县亦有此俗。民国版《闽清县志·礼俗志》(卷5)载:“七夕,童子以瓜果作乞巧会。学童各奉茶于书馆相啖,用果置茶中,或鲜或干,共七件,谓之‘七夕茶’”。乾隆版《莆田县志·舆地·风俗》(卷2)载:“七夕乞巧,稚子争击瓦缶于庭。”这些则是另一形式。
   
    七夕在民间的传说与杂俗也不少,有些是发挥人的想象力。在厦门、龙岩一带,传说七夕这天绝难看到喜鹊,因为它们都上天架桥去了。翌日又一定多雨,那是牛郎、织女依依惜别时洒下的多情泪。也有些地方,人们说七夕夜深之时,在葡萄架下可听见牛郎织女的呢喃细语。诏安的七夕还有敬“床公妈”仪式,“人家并以瓜果、糖饭设睡床上。画五色纸为衣裳式,令十五岁以下子弟焚供,俗谓‘祭花公婆’。男女十五岁者,就床食之,谓之‘出花园’”。(民国《诏安县志》卷1《岁时》)浦城、古田、霞浦、崇安等地,有七夕洗井易水之俗。在连城,这天忌为小孩洗澡;邵武、光泽等地则认为宜于为老人做寿棺、寿衣。这些习俗与七夕原义并无联系。

广州康辉国际旅行社网络销售部 版权所有 旅游许可证:L-GD-CJ00026 经营范围:出境游、国内游、入境游、公司会议、企业包团
广州服务热线:400-888-3130 部门负责人:丁暨(138-0888-5313) 质检部83653510 旅游局86666666 粤ICP备11084738号
公司地址:广州市沿江中路313号康富来国际大厦5楼全层网络部
Copyright © 2007 - 2016 Th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