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咨询
首页 > 旅游指南 > 广东旅游指南
广东福建节日
福建节日“清明节”简介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天,即为清明。这时,风和日丽,桃红柳绿。大地回春。作为节气,清明一到,全省农村便进入农事大忙季节。


   


    作为节日,清明节与寒食节关系密切。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忠臣介子推。因为寒食与清明节前后相继,所以古人常将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没有了严格的区别。在福建,寒食节即与清明节同义,因此,各地旧方志少有寒食节的记载。
   
    扫墓祀祖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在,扫墓的具体时间各地略有差异。福州一带及邵武、光泽等地,祭扫的时间是清明至谷雨之间。在光泽县,“祭期清明,速行必诚必信,例不延过谷雨。谚云:‘过了谷雨闭墓门’,盖言怠缓愆期,虽祭不享也。”(清·乾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泉州、晋江、漳州、厦门一带,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与后十天;长泰是整个三月份;而罗源、顺昌等地,则可延至立夏。也有特殊的,南安县石井一带民间是在“上已节”扫墓,而不能在清明节进行。据传当年郑成功举抗清义旗时,曾驻兵故乡南安石井。一天,他见全村男女老少上山,不知何故,一问才知道清明到了,人们上山扫墓。郑成功听着“清明”二字,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想道:我要反清复明,岂容“清”置于“明”之上?于是下令族人废止清明祀祖扫墓,改在上已节进行。此后便成为定例,流传至今。 


    扫墓的一般程序是:先清理乱草杂木及雨后冲积的泥沙,并培土加固,开沟理水;接着在墓上或四周“压纸”,用红漆或蛋白加朱砂重描墓碑铭文,并在墓前摆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祭拜,最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供品一般是三牲、米粿、糍、酒之类。隆重的不仅供品丰盛(有的以全猪为祭品),而且还奏乐、宣读祭文。在长汀,扫墓时若有牧童等在附近,要分米粿或零钱给他们。有的将米粿切成许多小块,撒在祖墓四周,称为“敬山神”。在上杭,有的在祭完墓之后,就墓地筑灶,搭帐棚于墓上,聚饮其中。间有邀请亲友者,互相劝酬,日暮始归。古田、屏南、霞浦等地,扫完墓后还植树。而祭扫后折柳(也称插柳,指带回插于门上或屋檐等处,也有些地方如福州多折松枝,泉州等地,多折杜鹃花)之俗,则全省流行。据说清明插柳能除灾去邪,俗称“辟邪”。龙岩有句谚语:“清明不插柳,后世变猪牯(公猪)”;福州的俗语是“清明不插柳,死在黄巢手”;更为流行的则是:“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在漳州,扫墓有两种形式:一种称“巡墓”,即在墓区除草添土、压纸钱、烧楮锭,以糕饼供祭,仪式比较简单;另一种称“培墓”,即新筑之墓,要连续三年择定吉日(在清明前后),备上三牲或五牲祭扫。“培墓”礼仪较繁,除了祭拜之外,有的还要痛哭致哀,供品也较丰盛,其中必须要有一盘甜糯米糕,有祈求祖先庇佑,日子过得甜美的意思。 福建文化
   
    闽南一带,还有“哭墓”之俗。有的妇女因丈夫早逝或儿子夭殇,清明这天到墓前痛哭。哭墓以语言表达,且成音韵,有诉苦、有思念,闻之催人泪下。在诏安,凡是家里有人去世未满周年的,以清明日为扫墓哭墓的日子,称为“做新清明”。
   
    在民间,有以某支伯叔堂侄为宗系的“柱祭”,及以一宗族、一姓氏为单位的“宗祭”、“姓祭”。此类扫墓活动往往规模很大,尤其是“宗祭”、“姓祭”,糜费更巨。在浦城,清明扫墓归,“世家更就宗祠祭飨。祭毕,合族馂食。”(清·嘉庆《浦城县志》卷6《风俗》)在光泽,“清明节登山祭扫先茔,辟荆棘,整坟墓,标挂楮白,陈设籼糍牲醪肴核,率族拜奠。”(清·乾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在泰宁,按旧俗清明除了每家各自上坟扫墓外,凡有醮田产业收入的族系或房系,则集中全族或全房的老少,会齐祭祠堂、吃清明酒。同时,从远到近一个不漏地祭扫祖坟。醮田多的富族,还按人口每人分给猪肉。在政和,有的族、房(甚至个人)把全猪扛到墓前为祭品,这种猪肉俗称“登山肉”。祭完之后,凡参加祭扫仪式的人每人分肉一斤,包括怀中的婴儿也有一份。 


    除祭扫祖先坟墓外,有些地区还祭公墓。在长汀,祭扫公墓是祭祀本县先贤名士;还有“醮义冢”或“醮厉坛”的,即祭扫野坟,以赈济幽孤。永定有在清明日备香、纸、米粿等公祭义冢的习俗,为无主游魂祭扫,俗称“施清明”。
   
    清明节期间,各地都有颇具本地特色的应时食品。福州有“菠菠粿”,是用“菠菠”(一种植物)叶子挤汁,和上“米米齐”(福州方言,即将米磨成浆后再榨干水)制成。连江、漳平一带用的是艾叶。泉州、晋江、南安一带则有清明吃“润菜饼”的习俗。“润菜饼”如春卷,先以面粉烤成圆而薄的润饼皮,然后将红萝卜、炒米粉、海蛎煎、豆干条、猪肉皮等混合烹煮。祭墓时,这大杂烩便是供品之一。祭毕,便以饼皮襄卷大杂烩成圆筒形,双手捧而食之。后来,这种“润菜饼”,也推广用于端午等其他节日及祖先忌辰。在漳州、诏安、漳浦一带地区,清明吃“薄饼”,实际与泉州“润菜饼”相同,不过有的地方用料更考究,添加诸如对虾仁、炸目鱼干、鸡鸭肉丝、香菇丝等。此外,还有吃炸春卷的习惯。南平、尤溪、大田等地以青树叶和术米(糯米)做成饭团食用,福鼎等地则做青饭。龙岩、连城、沙县等,更多的是做“清明粿”,这是取艾叶或苎叶和米制成,有的还包了馅,颇为精致。这些也都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供品。
   
    踏青是清明的另一重要活动。清明时节,春光烂漫,景色宜人,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清明踏青之俗古代从中原传入。福建清代百一居士《壶天录》说:“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今人均以清明,不以二日。”乾隆版《龙溪县志》“风俗”(卷10)记载,清明日“闾巷妇女或盛服靓妆,出郭而队行。”道光版《厦门志》“岁时”(卷15)载:清明时,“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以上二志所记,是妇女踏青的情况,道光版《漳平县志》“舆地”(卷1)记载了另一类人:“骚人逸夫筇蹑屐,就丰树下藉草衔杯,谓之踏青。”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记的又是一种情况,清明时“不奠墓者,亦散步郊外,名曰踏青。”
   
    此外,在武平,旧俗以清明为耕牛的生日。凡有耕牛者,清明停止耕作,并给牛喂以鸡蛋、黄酒。在大田的一些农村,婚后久未生育的女人,在清明前一天返回娘家,母亲给女儿头上插一朵花,并做一个布娃娃让女儿抱回夫家,寓意抱回一个孩子,以后便能生育了。
   
    清明有许多习俗保留至今。清明扫墓,慎终追远,崇德报功,是民间的优良传统。其中一些陋习,今已大多淘汰。现在,每逢清明,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扫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追念先烈的献身精神,更赋予清明以新的意义。清明踏青更为青年人所喜欢。学校师生,各级青年组织,往往在清明前后结队郊游(或称春游),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

广州康辉国际旅行社网络销售部 版权所有 旅游许可证:L-GD-CJ00026 经营范围:出境游、国内游、入境游、公司会议、企业包团
广州服务热线:400-888-3130 部门负责人:丁暨(138-0888-5313) 质检部83653510 旅游局86666666 粤ICP备11084738号
公司地址:广州市沿江中路313号康富来国际大厦5楼全层网络部
Copyright © 2007 - 2016 Th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