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咨询
首页 > 旅游指南 > 广东旅游指南
广东福建节日
福建元宵节灯节活动介绍

    我们所熟悉的元宵节在福建可能又是另有一番风味了,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福建,人们都把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部分,且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次月圆,循道教陈规又是一元复始之“上元”(俗为“天官”诞辰),因此备受重视。元宵的主要活动是张灯,据《五杂俎》(卷之二)载:“(闽)方言以‘灯’为‘丁’,有添设一灯谓之‘添丁’”,因此许多习俗都与灯有关。
   
    福建各地张灯庆赏元宵的高潮时间都在正月十五日,但起讫时间不一。在福州,从十一日起点灯,至二十九日止(十五日过后,室外灯未必保留,但室内仍在继续)。郊县的福清、罗源是十一日至二十日,连江是十四至十八日。漳州、厦门一带为初十日至十五日,莆仙地区是十三日至十六日,福安是十二日至二十六日,而连城则于初三就开始张灯,直至十五日止。
   
    灯节活动主要是结鳌山灯棚、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等几项内容。
   
    所谓结鳌山灯棚,是指多家的灯连成一片,或集中多家灯为一景点,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二《天部二》)“数步一立表,一表辄数灯,家联户缀,灿若贯珠”(明·王世懋《闽部疏》卷1)。灯的种类很多,有宫灯、走马灯、龙灯等等。宫灯扁圆形、大红,原为宫廷照明之用,后传入民间而得名。走马灯在灯会上最受人们欢迎,其造型不一,有飞禽走兽、草木鱼虫及历史人物。上灯之后,这些造型便悠悠地转了起来。这是利用点灯后热气上冲,而使顶盖旋转的原理,顶盖旋转了,所附的各种造型也跟着转。在走马灯的启发下,后人在灯中安置机关,使彩扎的戏剧人物表演某些动作。龙灯原是小型挂灯,后来演变为长达数十尺,共有九节或十一节的大型龙灯(详见第二章第三节的“民间歌舞”)。制灯材料有纸、纱、绢、丝、明骨、玻璃,还有用鲜桔、糯米、寿山石等。用大颗的鲜桔制的灯称“桔灯”,因谐音“吉丁”,寓意吉利、添丁,深为人们喜爱。“丝料灯”以糯米煮制透明丝料,粘合成灯,此为泉州名产。以寿山石雕琢而成的灯更为精巧,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此为福州独有。福州还有著名的花篮灯,巧妙地吸取彩塑的特点,结构新颖,奇姿异态,如《逼上梁山》灯中的“鲁智深拔树”、“野猪林救友”等场景维妙维肖。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莆田还曾出现“舟灯”,“一舟放灯,三舟联并为一架,座供佛舟上左右列灯三十二,倒景水中,凡六十四光。钟鼓轻击,笙磬间之。风息时和,僧三十二,齐声唱佛”(明·林登明:《莆舆纪胜》)。在古田有字灯,“城中河西,迎仙西湖各境,预求名人题诗,揉竹剪纸为字灯,以次排列河岸。月光灯影,照耀水滨,间以笙歌环绕,街衢观者如市”(民国《古田县志》卷21《礼俗志》)。字灯还集字为联,每字纵横二尺余。联句短的7字、14字,长的达74字,连绵一里多。每一字灯出现前后,又伴以禽、虫、果、木等玻璃或纱纸制的小灯,而且弹吹饶鼓,星聚喧拥,极为壮观。
   
    元宵节放灯与观灯,所费甚巨,“多者费数百金,少者亦不下十金”(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因此百姓负担很重。宋代福州州官蔡襄,下令民家在上元节各燃灯七盏。有个叫陈烈的读书人,做了一盏一丈多高的灯,并在灯上题诗一首:“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明·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志》)。陈烈的不满与抗议,使蔡襄收回成命。
   
    灯会期间还有猜射灯谜活动。在漳浦,“文人墨客明灯悬谜语于通衢,谓之‘灯谜’。射中者以笔墨、果品酬之,备极欢谑。”(民国《漳浦县志》卷3《风土》)平和、云霄也有相同的习俗,现在猜射灯谜活动在云霄、龙海的石码、晋江的蚶江等地开展得相当普遍。灯谜活动也不限于元宵节,在春节,中秋及国庆等节日,各地也都组织这项活动。1980年,云霄、龙溪地区曾举办首届灯谜会猜。1984年元宵节,东山县政协举办“海峡两岸人民元宵灯谜会猜”。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旧时永安元宵节的“烛桥”名闻遐迩。“烛桥”类似龙灯,由许多灯联缀而成。灯的造型有麒麟、狮、虎、鲤鱼等,但没有龙。灯高数尺,以竹篾为骨架,外裱上纸,画上图案,内燃火烛(烛插于灯下的木板上),联合十余灯为一队,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舞于空旷处,场面壮观。在尤溪的樟湖板有“蛇灯”,又别具一格。
   
    闽南一带还流行“孔明灯”,即以纸扎成类似烟囱形状,上有封盖;灯内点的是浸油的纸芯,依靠产生的气体冲力,灯腾飞于空中,随风飘忽,称为放“孔明灯”。但这样灯易产生火灾,今已罕见。
   
    送灯、添灯,谐音“送丁”、“添丁”。已嫁的女儿还未生男的,娘家得于正月初,送“观音送子灯”,叫“送丁”。已生男的,娘家所送的灯则不拘,叫“添丁”。在漳、泉一带,凡有新嫁女的人家,应在元宵节前给女婿家送一红一白的“莲花灯”,挂在房中。如果莲花灯被烛火烧了,称“出丁”。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烧的是白灯,则兆生男。福州地区亦有送灯、添灯之俗。福清一带,婿家每接一灯,应办酒宴招待,同时要备“回礼”,一般是红桔,取“福吉”之意。送的灯还有讲究,新婚后的第一年元宵,一般送的是“莲花灯”。如果未生育,第二年元宵节送“观音送子灯”,突出“送子”的希望;若再未生育,送的便是“桔灯”。“桔”又与“急”谐音,取急于添丁之意,强调“急”的祈求心理。旧时,福州有“打喜”习俗。新嫁的妇女至次年元宵,亲邻持竹杖来打(当然是假打)。随打随问:“新娘有喜否?”若答之曰:“有”,即扶杖转往别家,若不回答,则连打迫之。闽南一些地方,有叫“钻灯脚”的古朴习俗,饶有情趣。“钻灯脚”有二种说法:一说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在元宵节期间到街上鳌山灯棚下钻来钻去;另一说是为求婚配。有意结对的男女,利用观赏灯会的机会,看对方的相貌,代替相亲。
福建文化 

    游灯、饶灯、化灯是孩子们的活动。在元宵节前后数日内,孩子们夜里提着灯,在各街巷形成队伍,到处游行,称“游灯”。泉州的游灯至二十日便是尾声,孩子们边游边喊“饶灯”,意为熄灯,有的故意使灯烧着,叫“化灯”,意思是游灯活动结束。
   
    元宵节还有迎神、祭神及祀先之俗。在福州,迎与祭的神是土神(俗称“大王”)和临水夫人,主要有放鞭炮、鸣鼓乐、抬神像游行等活动。闽南一带迎、祭的多是“天官”(俗称“状元爷”);闽北一带则多是临水夫人。在莆田,“里社皆盛张灯,为祈年之举,坊乡之民,轮年为福首,醵金祀里祠,设醮诵经祈福。境内火树箫鼓,达旦不辍”(清·乾隆《莆田县志》卷2《舆地·礼俗》)。在政和,“迎临水宫顺懿夫人之神,街坊巡游,设香案迎接,谓之‘大奶案’。夜间迎灯,家家持小烛向案前燃点兑换,谓之‘换大奶烛’”(民国《政和县志》卷21《礼俗》)。在南靖,“里社邀道士设醮,各迎其本境之神”(清·乾隆《南靖县志》卷2《风土》)。

    元宵期间,庙宇香火大盛,“庙中香有大于竹竿,烛有大于屋柱者”(清·道光《厦门志》卷15《岁时》)。元宵之夜,福州俗例,未生育的妇女多入神庙烧香祈子,祝祷过后,将神像前所插之花带回一枝,以为得子之兆。在龙岩,则到土地神前取灯(实为换烛),置于寝室中,以为出丁之兆。厦门已婚未育妇女,于此夜艳服入庙献莲花灯,以为祈嗣之意。男子则“向神乞红桔、或烛、或钱柑,年倍其数之,庙祝书诸籍。归,以瓦石投掷山、海,主吉利。未字少女赛紫姑,俗呼‘东施娘’,偷人家园蔬及春帖,遭诟骂,谓‘异日必得佳婿’”(清·道光《厦门志》卷15《岁时》)这种元宵偷菜习俗在龙岩也有,但求的是福而非婿。偷菜者于元宵之夜,选择乡邻有福命者,潜入其菜园,偷一二棵芥菜,回来之后煮熟露天吃,谓吃“好命菜”。偷者不觉惭愧,失菜者也不予究问。但到后来,一些无赖之徒假借吃“好命菜”的名义偷窃,把整园芥菜拔光,挑到集市上卖。因此种芥菜人家在元宵之前要么全数砍了,要么浇上粪便。
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在莆田,十六夜有过桥、摸钉之俗,这夜人多出游,遇桥便相率以过,说是一年无病。又暗中摸城门钉,说是吉兆。福州、福清也都有过桥之俗。福州过桥的多是妇女,元宵将结束时,从数桥上通过,叫“转三桥”。福清的龙首桥俗称利桥。旧俗元宵夜无论官、民、士、商,均过利桥,连平时足不出户的妇女也都参加,取“过利桥,全年吉利”之意。到现在,元宵夜观灯的人们仍多半要到利桥走走。
   
    在将乐民间,凡上一年内娶亲、生儿育女及造屋的“喜临门”之家,元宵节晚上要宴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叫“喝上元酒”。在上杭,民间居家于正月十六日收藏祖先遗像。在漳平的新桥云墩,十六日举行“屠龙”仪式。“云墩灯龙”远近闻名。每到正月,人们按固定的尺寸,每家扎一节龙身,而龙头和龙尾则由技高的艺人扎制。一节龙身约2米多长、0.5米高,内可点烛。各节龙身有钩子,以便前后相连。元宵之前一二天,家家户户拿出准备好的龙身,首尾相连,点上蜡烛,便成一条“灯龙”。“灯龙”一般有40余节,长90余米;最大的由100多节连成,长达200多米。“灯龙”吆喝着游向镇里的各个村。十六日,“灯龙”游回本村。随后举行“屠龙”仪式:让回到祖祠门前的“龙”迅速脱节,各家后生扛着自家的龙身,在呐喊声中争先恐后涌入祠门。早已守侯在门内的长辈们,手持利刀,抓住各节龙身飞刀削去“龙皮”,投进祠内点燃的篝火中焚烧。最后进祠门的一节龙身,是这场竞赛的失败者,持舞的人须煮肉请别人吃,称分食“龙肉”。这种“屠龙”活动使“云墩灯龙”远近闻名。如今“屠龙”已不再削去“龙”皮后焚烧,改为各家拾掇回去,但分食“龙肉”之俗依然存在。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元宵节应时食品主要是“元宵”丸,民间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说。元宵丸古已有之,意在合家团圆。现在已经发展为四时皆备的风味小吃。元宵丸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除煮食外,还可油炸、蒸食。
   
    元宵节的游乐活动除赏灯外,还有舞龙、舞狮、踩街,演出各种戏文等等。流行于连城罗坊、北团、北郊的元宵节“走古事”,则是一种最具竞技性的游乐活动。“走古事”自清代以来盛行不衰,尤以罗坊最为壮观。据传,走古事缘起于祈求风调雨顺、禳除灾害的祭祀活动,由曾任湖南武陵知县、山西宁州知府的罗坊十四世祖罗才征移授而来。
   
    罗坊罗氏有九大房族,旧出九棚古事,后因竞争常有闹事,减为七棚。每棚古事由族内男童两名按戏曲脸谱、服饰,装扮主角、护将。领先的是天官、武将;其后依次是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霖。扮主角的男童站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有铁圈稳定;扮护将的男童则坐在主角下的轿台上,轿台为方形框架,周围饰以画屏。每棚约重400余斤,用22名抬夫。因竞赛激烈,一棚古事要三班抬夫轮替,实际共用66名抬夫。
   
    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三、初四,各房族挑定抬古事的精壮男丁。这些男丁要上山劈芦箕草,锻炼脚力。到了十二日,开始斋戒3天,不能吃荤,不得与妻子同房。十三日晚净浴,换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红衫,打红绑腿,脚着红带子新草鞋,抬着古事走。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六棚,后有三太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一路鸣放神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来宾的围观下,开始第一次走古事竞赛。 

    竞赛前,将三太祖师菩萨轿、宝伞、彩旗等置于场地中间。场地有约400米的椭圆形跑道。古事队沿跑道奋力奔走,每跑两圈休息10分钟,鸣一响神铳又开始下一轮的800米古事赛跑。如此重复4次。第五次改赛跑为游行,且不限圈数,走的是田形。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行,一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使领先的天官棚古事与第二棚古事脱节为止。而后,鸣数响神铳,令古事队走出屋背山坪,进入村中街道,游回本房族宗祠,第一次“走古事”方告结束。
   
    第二次“走古事”是在正月十五日上午进行。开始时依然按前日的走法,到下午一时许,古事队来到青岩河边,从云龙桥下河床走,首先是鼓乐队互相泼水透湿,然后三响神铳,抬着古事蜂拥下水,逆水而上,竞争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其余六棚若能超过他棚者,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前进。天寒水冷,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来,岸边观众呐喊助威,气氛异常热烈,一直到了罗坊中学河边,抬古事才算结束。
   
    旧时“走古事”为祈天求福,迷信色彩浓。现在这项活动成了显示体魄、竞技性很强的民间体育活动。

广州康辉国际旅行社网络销售部 版权所有 旅游许可证:L-GD-CJ00026 经营范围:出境游、国内游、入境游、公司会议、企业包团
广州服务热线:400-888-3130 部门负责人:丁暨(138-0888-5313) 质检部83653510 旅游局86666666 粤ICP备11084738号
公司地址:广州市沿江中路313号康富来国际大厦5楼全层网络部
Copyright © 2007 - 2016 Th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