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相传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
浴佛节是福建民间旧时传统节日之一,其主要习俗是浴佛、放生、吃乌饭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杂俗。
四月初八,各寺庙以香汤浴佛,并作龙华会。参加浴佛活动的除僧众外,亦有民间善男信女。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载,这天,福州及所属各县的许多百姓,都与所在寺僧共为庆赞道场。浴佛日放生,即买了活鱼、鳝等放回水中。当时的福州西湖就是一个集中放生的地点。各寺庙也多有放生池,以供信徒之用。
在尤溪,“四月八日,诸寺僧以甘草汤浴佛。浴毕,分送儿童饮之,云‘消灾汤’。”(清·乾隆《尤溪县志》卷3《风俗》)南安的寺僧也把洗佛的香汤分馈施主家,并附饼饵。到了民国时期,尤溪的这一风俗又增加了各家买饼分食的内容,俗称“养齿”。因此时新麦登场,兼寓尝鲜之意。
、平和、长泰、漳浦、诏安,以及龙岩、建阳、建瓯、浦城等地寺僧,先期四出募化,俗称“洗太子”。他们奉佛像一尊,敲打法器,到附近民居颂经礼赞,消灾祈福。人们或施以财物,或施以米麦。到了四月初八日,寺中设供浴佛。远近居民备柱香、鲜花,齐集佛前致敬,祈求赐福,糜费颇多。霞浦旧俗以四月八日为南宫华光大帝神诞,这天要迎大帝衣冠出巡,还连续演几天戏剧,场面热烈。
建阳、浦城、崇安、政和、屏南、建宁等地,有煮乌饭并馈送亲友的习俗。乌饭的做法是:取南烛木的嫩叶及茎,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至滚沸,待澄清后溃米炊饭即成。当地相传,古时目连做这种饭供母,所以民间仿效。屏南乌饭的做法不同,据民国版《屏南县志》“礼俗志”(卷19)载:“四月八日,远乡民以黑柴灰和米炊饭为粿食之,以避虫蚁。”上杭、长汀、建阳等地也有避害虫之俗。这些地区流行的民谣说:“四月初八嫁毛娘,毛娘一去不回乡。”毛娘即毛虫。到了这天,许多人家用红纸二条,每条写上民谣中的一句,交叉贴在墙上,做为驱逐害虫之符。在政和,每户人家都写“四月八,毛虫瞎”6字于纸,逢门张贴,以禁毛虫。福清、闽清、将乐等地,则有四月初八夜间禁灯的习俗,目的是为了驱蚊。在霞浦,进入四月起各店家开始制作馅饼。这种饼以豆和红糖为馅,价廉物美,相传初八食豆馅饼可避蝇蜢之毒,故妇孺争相购买。这些习俗都与这时气候渐热、潮湿,害虫滋生有关。
明溪有浴佛节,同时农民以本日为牛的生日。因此,凡养牛之家,四月初八都停止耕作,让牛休息一天,还饲以酒、面等食物。将乐农村这天忌用牛刀,其意与此相同。
1949年后,浴佛节已不成为民间节日。旧俗中除保护耕牛尚有地方流行外,其他活动已极少见。浴佛仅仅是寺庙的佛事,与百姓无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