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咨询
首页 > 旅游指南 > 广东旅游指南
广东福建节日
福建丰富多彩的中秋节活动

    月圆中秋,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福建的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按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在三秋(孟、仲、季)之中,为“仲秋”,十五日又为仲秋之中,既以为节,故称“中秋节”、“仲秋节”。



   





    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在莆田,“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为乐,每至夜分乃止。”(清·乾隆《莆田县志》卷2《舆地》)在诏安,读书人于是夜置酒书斋,为赏月之宴。漳平中秋,士人“是夜各置酒玩月,歌唱赠答。”(清·道光《漳平县志》卷1《舆地》)这是文人雅士之举。一般人家也自有乐趣。据乾隆版《福州府志·风俗》(卷24)载:“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夕,妇女连臂出游,谓之‘走百病’。”在屏南,中秋夜各家备果饼,邀亲友赏月,交相往来。在光泽,人们多相率为玩月之乐,品茶尝饼听弦歌,夜阑始归。在大田,赏月俗称“赏秋”;在龙岩,中秋夜有赏月会。
   
    中秋夜闽人喜于水上赏月。泉州人于此夕荡舟笋江。厦门也有驾舟于鹭江中流赏月之俗。福州闽江更是中秋观灯赏月的泛舟之处。万寿桥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赏月、“盘诗”。明代曹学佺《泛舟江上观塔灯》诗云:“浮邱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倍几层。向月金茎承沆瀣,中天玉柱势凭陵。绕枝鹊骇珠弹落,照水犀燃宝藏兴。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顾两三僧。”

   
    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同时在月下设香案、备果饼,膜拜致词。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因此,等月华就是在等嫦娥掷来的宝贝。此俗流传已久,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所咏便是“待月华”之俗。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不过,“等月华”后来并不指人们真的要等天上的宝贝,而是成了赏月的别称。据乾隆版《仙游县志·邑肇志·风俗》(卷8)载:“中秋望月,宴饮达曙,笙歌载路,谓之‘待月华’。”厦门、金门一带,妇女拈香于墙壁间,听人语,以占休咎(吉凶),俗称“听香”。建宁、建瓯、浦城等地,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还有于月下祈长寿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应具饮食馈送父母,称为“佐秋”。以上习俗,今大多不存。

   
    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福州,请月用圆几,拜月用圆桌,点塔用圆灯,进香用圆香球,吃的月饼更是圆的。福建月饼种类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小巧玲珑的仅几两,大的则径达二尺重十余斤,有的月饼上还印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苏武牧羊等图案,栩栩如生。中秋月饼不但全家团聚品尝,而且还互相馈赠。据传说,中秋送饼与福建人民反抗元朝蒙古贵族统治有关。元朝时,福建人民与江南人民一样被列为“南人”,失去了人生的基本权利。统治者的高压,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因此经常发生“杀鞑子”的事件。有一年,福州人民决定在八月十五日举事杀“鞑子”,密约在月上时燃塔灯为号,全城齐起。但是如何传递这个消息成了难题。这时,有人想出办法,把密约藏在月饼之中,互相馈送。这一办法真灵,果然家喻户晓,如期进行。在闽南及闽西北也都流行类似的说法。厦门及晋江安海有中秋戏饼的独特习俗,称“搏状元饼”。戏饼以“会”为单位,一“会”月饼共63块,以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为饼名,宜四五人游戏。戏饼时取6个骰子,参加者轮流抓掷,以骰子显示的点数,按规定取得相应级别的月饼。据说这个游戏是郑成功的部将洪旭首创。当时,郑成功驻军厦门,准备收复台湾。但是,士兵中有不少人思念家乡。如果这一情绪蔓延,将不利于练兵打仗。因此,部将洪旭便想出了“搏状元饼”的游戏,宽释了士兵的想家思亲之念。后来这种游戏从军中传到民间。戏饼一般在中秋前十天开始,高潮在中秋之夜。这些日子,厦门、安海街上都有为“搏状元饼”特制的整套大小月饼出售。这一习俗还传到台湾。

   
    在,塔与中秋节关系密切。福州地区有砌塔、烧塔、排塔;闽南的泉州、厦门、龙海一带有造塔、烧“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烧塔。福清的点塔灯则名闻遐迩。
   
    中秋将临,福州一带小孩成群结队在巷头坊尾的空旷场地上,以砖块、瓦片砌起塔来。大人有的当顾问,有的则直接加入砌塔的行列。砌的塔低的约四、五尺,高的则达一丈多,式样多是仿七层八面的定光塔(即福州城内的“白塔”),同时,还在塔中放满干柴,并夹上鞭炮、龙眼核等。中秋之夜,便点起火来。一时间火光熊熊,鞭炮声与龙眼核爆裂声响成一片,塔变成一条冲天火柱,这就是“烧塔”。根据民间传说,“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汉人燃塔为号杀“鞑子”的故事。福州旧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节买一座泥塑或陶烧的塔,连同月饼等,送给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为图吉利),称“送塔”。“排塔”一般从八月十三日开始。各家厅堂搭起坪架,有的有好几层。顶层放置塔一座或三座,以下陈列泥塑的佛教偶像如来、观音、弥勒、罗汉、金刚等,也有的是道教的八仙,以及寿星、东方朔等等。殷富人家更为讲究,厅堂上除摆列各种泥塑的偶像外,还摆设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华,因此又有“排鳌山”之称。入夜,垌内与坪架上点燃五彩小蜡烛,璀璨夺目,喜气满堂。 

    闽南一带的中秋造塔、“烧塔仔”与福州的砌塔、烧塔大致相同,也是孩童的乐趣。不过,关于造塔、“烧塔仔”的来历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泉州是个繁忙的港口,石塔建筑勃兴。泉州地区沿江踞湾所建石塔大小几十座,导引船舶出入。同时,该地出国谋生的人很多,往往是一去数年未返,家人牵肠挂肚。人们从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因此每年中秋节时,航标塔上点燃的灯火,成了人们表达思亲情感、召唤远方归帆的象征。烧塔思亲也影响了儿童,他们从模仿逐渐发展为饶有情趣的“烧塔仔”习俗。
   
    南平的烧塔并非儿童的游戏,而是为了祀塔。“中秋前,各里社设坛祀塔,或纸制,或瓦垒,张灯结彩,笙歌彻夜,观者如市。”(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除了砖砌瓦垒之塔,还有纸制的。祀塔时间则是在中秋之前。
   
    福清点塔灯的塔,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点一次。逢甲子年的中秋夜,瑞云塔上点起数百盏各式各样的花灯。与此同时,城内各繁华的街道上以整匹整匹的布遮幔起来,称之为“幔天”。布幔之下挂满各色彩灯,虫鱼鸟兽、瓜果器物,应有尽有。各主要路口结扎彩坊,各居家店户也悬挂明灯,有的巨商富户还要排设鳌山,争奇斗胜。民间各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如“行舟”、“台阁”、“龙灯”、“地下棚”等,也都上街表演。瑞云塔甲子中秋点灯与禳灾祈福无关,纯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瑞云塔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成后,至今共经历7个甲子年。甲子年之外,如有特殊喜庆也可以点塔灯。所以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也点了塔灯。据说,点瑞云塔灯是由中秋夜烧瓦塔这一习俗发展来的,但也有传说首次甲子点塔是纪念瑞云塔建成10年及欢迎叶向高退归故里,后便相传成习。 

    中秋节点灯他处也有,声势规模虽远逊于福清,但也自成特点。据《闽杂记补遗》载:建阳城中人家,中秋夜门前皆悬红色小灯,灯之多寡如丁口数,谓之“丁灯”。这是早期的事,后来则“张彩灯于檐。相传五代南唐破郡城时,练夫人令里民如此,免屠戮之惨,至今相沿不改。”(民国《建阳县志》卷8《礼俗》)在霞浦、古田、政和等地有灯谜。霞浦的灯谜多由店铺制作,悬于铺前以招揽顾客。猜中谜的便奖给瓜果月饼等,增添不少节日的乐趣。在古田,对猜中灯谜的除奉以茶、饼之外,有的还鸣炮示庆。政和则专设灯谜棚,灯奇巧,谜也奇巧,吸引了许多人既赏月观灯,又猜谜语,十分热闹。
   
    中秋夜的游戏很多,霞浦的曳石在全国绝无仅有。曳石就是用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曳石也称“太平石”,相传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创。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带兵驱逐倭寇,军民同心,所向无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戚家军主力外调,留驻霞浦的兵力很少。窃踞岛屿的倭寇妄想于中秋夜乘虚攻城,戚继光便想出以曳石之计疑敌。到了中秋之夜,倭寇偷偷地摸到城郊,但见满城灯火,并听到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倭寇大惊,只道是千家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逃。霞浦城因此得以保全。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每逢中秋,霞浦都有曳石活动,历400年而不改。宁德霍童的“拖石磨”也在中秋进行,玩法与曳石相类似,但规模不如曳石。 


    中秋节还是祭墓祀祖祀神的日子。在南平,士民祭墓大半在中秋这天,供品、祭拜礼仪和清明一样。闽清、罗源、沙县等地,自八月初一起至十五日均可扫墓,称“秋祭”,一切仪式与清明相同。在闽清,秋祭之后还在祠堂设席,族中老幼扶携而来,登堂会食。座次别尊卑分长幼。宴后还给小孩分腌李、花生、瓜子等。直到现在,闽清的扫墓在中秋前而不在清明。顺昌亦有此俗,但祭扫的时间可以延至“白露”后。在厦门、龙溪、南靖、长泰、平和、漳浦、诏安、漳平、龙岩等地,中秋节家祀土神,仿古人春祈秋报。厦门、金门、永泰等地,读书人还祀魁星。至于祀祖,各地多有此俗。
   
    中秋节还有一些杂俗。在三明农村有“偷南瓜”之俗。十五日这天,人们便早早起来,尤其是小孩子,起床后到处摘南瓜。这时,主人不但不会生气,而且还怂恿人家摘。在列西、莘口等处,有些人家还特意留一些南瓜让人家“偷”。南瓜果大、高产,象征吉详福寿,中秋节有人来“偷瓜”,预示着这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种南瓜的人家唯恐没人来“偷”。“偷”南瓜的人把瓜抱回家后,在瓜蒂处挖一个小洞,放进猪肉、香料后盖上蒸熟,用来请客。凡家中有新婚媳妇,切瓜便是她的事。在切瓜时,客人百般刁难,不亚于新婚闹洞房,目的是要新媳妇多切几个,寓意多生贵子。吃瓜时,瓜蒂一定是新媳妇吃的。 

    在福州、连江一带,工场、店铺的伙计从端午节到中秋节照例有午休,一般也不加班熬夜。但从过了中秋节起便取消午休,而且加夜班的情况也多了。因此,福州有句俗语说:“快活五日节(端午),吃亏八月中秋”。
   
    总之,中秋节是个普遍受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因而它的各种活动也多。1949年以来,中秋习俗主要是赏月以及伴随着的各种文体活动、吃月饼。祭墓祀祖在一些地区也继续流行,但仪式已简单得多了。

广州康辉国际旅行社网络销售部 版权所有 旅游许可证:L-GD-CJ00026 经营范围:出境游、国内游、入境游、公司会议、企业包团
广州服务热线:400-888-3130 部门负责人:丁暨(138-0888-5313) 质检部83653510 旅游局86666666 粤ICP备11084738号
公司地址:广州市沿江中路313号康富来国际大厦5楼全层网络部
Copyright © 2007 - 2016 Thy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