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瓦西里升天教堂
俄文名称:Храм Bac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
其它译名:波克洛夫大教堂、瓦西里·布拉仁教堂、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圣母大教堂
建筑类型:宗教建筑
修建时期:原建1553-1554年,1555-1561年改建
所属国家:俄罗斯
教堂简介:教堂的原名是“代祷教堂”,后因曾有一个名叫瓦西里·布拉仁的修士在此苦修,最终死于该教堂而得名。“布拉仁”在俄语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
历史沿革
瓦西里升天教堂于1553-1554年为纪念伊凡四世战胜喀山汗国而建(由7个木升天瓦西里大教堂制小教堂组成),并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1年奉命改建为9个石制教堂,造型别致,多奇异雕刻,主台柱高57米,为当时莫斯科最高建筑。16世纪时,教堂地下室曾经被用作国库。传说有两个贵族知道后,决定于1595年抢劫这里的财宝。他们密谋在城市周围放火,以调开警卫。但不幸的是他们的阴谋失败了,两人最终被处死。 1912年,教堂因其破旧不堪而被俄罗斯文物保护协会视为危旧房。十月革命后,政府开始修复工作。1918年始修复大圆顶和西塔大门,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修缮其他部分;沿保留下来的白色石基座复原了门前台阶;内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复,1956~1965 年间中心教堂的壁画由艺术家仿16世纪原貌重新画过。 1967~1969年,教堂圆顶表面的铁板由政府出资改为铜板,同时顶部十字架和镂花檐板重新镀金。这项工程繁复浩大,仅为覆盖几个圆顶就耗费一毫米厚的铜板约30吨。1980年正门和外部回廊得以复原。瓦西里升天教堂历史上仅有很少时间使用过,现为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作为建筑文物供人参观。

建筑风格
鼓形圆顶瓦西里升天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 殿堂分作上下两层,且早已作为展览厅使用。殿堂内设有展厅陈列图片和模型以介绍这一教堂的建筑历史和四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有一间展室再现了大教堂的底层。底层几乎是一间暗室,只有尖拱型细小缝供通风用。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
教堂结构
整个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升天瓦西里大教堂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殿堂分作上下两层。16世纪俄罗斯军队攻克当时最坚固的城堡之一喀山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在这里展出;陈列在喀山被围景况模型旁边的是一份攻占计划,当时俄罗斯士兵的阵容和行动地点在这份16世纪的作战计划中展示得非常详细和可信。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
.jpg)
重新修复
1912 年因其破旧不堪而被俄罗斯文物保护协会视为危旧房。十月升天瓦西里大教堂革命后,政府开始修复工作。1918年始修复大圆顶和西塔大门,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修缮其他部分;沿保留下来的白色石基座复原了门前台阶;内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复,1956~1965年间中心教堂的壁画由艺术家仿16世纪原貌重新画过。1967~1969年,教堂圆顶表面的铁板由政府出资改为铜板,同时顶部十字架和镂花檐板重新镀金。这项工程繁复浩大,仅为覆盖几个圆顶就耗费一毫米厚的铜板约30吨。1980年正门和外部回廊得以复原。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历史上只有很少时间使用过。它现在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馆,作为建筑文物供人参观。
历史沿革
红场形成于15世纪90年代,当时叫“集市”。是商人交易的地方,17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改称为“红场”,即“美丽的广场”之意。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举行盛大庆典和阅兵的广场,莫斯科的城市建筑呈环状,从中心到四周,一环套着一环,大小近4000条街道,四面八方都可以通向市区中央的红场,大教堂紧傍克里姆林宫。1555~1561年,由俄罗斯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特尼克根据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这座教堂是为纪念16世纪中叶俄罗斯国家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征讨,战胜和兼并喀山罕国而建的。后因曾有一个名叫瓦西里的修士在此苦修,最终死于该教堂而得名。“勃拉仁内”在俄语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这座教堂因其外貌的独特和华美而举世闻名。它是显示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的丰碑。十月革命后,政府开始修复工作,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修缮其他部分;内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复,1956~1965年间中心教堂的壁画由艺术家仿16世纪原貌重新画过。1967~1969年,教堂圆顶表面的铁板由政府出资改为铜板,同时顶部十字架和镂花檐板重新镀金。1980年正门和外部回廊得以复原。升天瓦西里大堂历史上只有很少时间使用过。
相关历史(传说)
· 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 ·教堂建造完备后,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
周边建筑(雕塑)
· 教堂前圆形的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说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罪状,在台下行刑。
·教堂前面还有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1818年雕像落成)。1611-1612年,他们打败了波兰侵略军,解放了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南面是瓦西里斜坡。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