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由科罗拉多河切成的巨大峡谷,以其形态奇特、色彩斑斓而著称。大峡谷错综复杂的宽阔深渊,在其两外壁之间包容有许许多多的尖峰、孤山、峡谷和山涧。大峡谷的宽度从约0.2~29公里(0.1~18哩),其历程迂回曲折,从亚利桑那州北界附近的帕里亚河(Paria River)河口延伸到内华达州边界附近的大瓦士崖(Grand Wash Cliffs),长约446公里(277哩),并包含有从侧面汇入的一些支峡谷和四围的高原。大峡谷最深、景色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在大峡谷国家公园内,长90公里(56哩),包括科罗拉多河从鲍尔湖(Lake Powell)到米德湖(Lake Mead)之间的长度。大峡谷一般呈红色,但每一个岩层或每一组岩层各有不同的色调——米黄和灰白,淡绿和粉红,在谷深处则呈棕褐、瓦灰和紫罗兰色。大峡谷北沿海拔2,500公尺(8,200呎),比其南沿高350公尺(1,200呎)。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中游、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色之一,由深邃的山谷所夹峙,分成南壁与北壁两部分。南壁因交通方便,也有旅社等设施,而且在冬季雪期,仍能欣赏天然奇景,因而成为观光大峡谷的中心。
自冰河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在无数世纪间,科罗拉多河不断地侵蚀大地,终致形成这一大峡谷,长度达347公里。该峡谷起于马布尔峡谷,终端为格兰德瓦什崖,全长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峡谷顶宽6至28公里,最深处1800米。从谷顶到谷底需3至4小时。谷底两岸的宽者小于1公里,窄处仅120米。两侧的谷壁呈阶梯状。谷底水面不足1000米宽,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至顶部沿壁露出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两岸绝壁上明显呈现出被侵蚀后的各时代的地层。自谷底到北壁峰顶分成4个各不相同的气温层与植物带。

大峡谷最深处过1600米。而绝壁最高处更达284米。日出或日落时,大峡谷的岩壁会不时变换出红色、咖啡色、紫色等各种色泽,气势之雄壮、气象之壮严,诚令人叹为观止。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其中长约170公里、面积2728平方公里、最深的一段峡谷辟为国家公园。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这里还是拍摄美国西部片的好场地。
大峡谷是一处雄壮无比的峡谷,即使终日徘徊其间,也只能窥其壮丽景观的一角。 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位于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总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在一千万年前被今日的科罗拉多河侵蚀冲刷而形成今日状丽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欣赏。到过大峡谷的游客,都会由宏地赞叹,大峡谷确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迹。它的色彩与结构,特别是那一股气势是任何雕刻家和画家也无法模拟的。
大峡谷两岸都是红色巨岩断层,岩层嶙峋,堪称鬼斧神工。华人公园内的这段峡谷,最窄的地方约6公里,最宽处为29公里。两岸重峦叠嶂,夹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巨谷,真是无比的壮丽。此外,这里的土壤虽然大都是褐色,但当它沐浴在阳光中时,却又变幻无穷,会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变幻成紫色、深蓝色、棕色。这时的大峡谷宛若仙境,迷人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发现大峡谷
最先看见大峡谷的欧洲人是1540年的科罗纳多(Coronado)远征队,而后来的发现则归功于两位西班牙传教士加尔塞斯(Francisco Garces)和埃斯卡兰特(Silvestre Velez de Escalante),时间在1776年。19世纪早期,诱捕野兽的猎户们观察了大峡谷,对西部进行踏勘和测绘的各式各样的政府探险队则开始记录关于大峡谷的资料。至1870年代,继鲍尔(John Wesley Powell)及其他一些人的踏勘之後,已不断发表有关该地区的地理、地质、植物以及民族学方面的情况。
大峡谷国家公园
大峡谷国家公园建于1919年,占地4,931平方公里(1,904平方哩)。1975年由于增加了原先的大峡谷国家保护区和大理石峡谷国家保护区,又加上几部分格伦(Glen)峡谷国家游乐区以及其他一些邻近的地带,公园面积大大地扩大了。连接大峡谷南沿和北沿的有一条长346公里(215哩)铺平的路,还有一条横穿峡谷的崎岖小道。景色优美的车道和小径可通到一切重要景点。骑骡子下峡谷,乘木筏和机动船顺流而下,这些是观赏大峡谷无限美景并身临其境的极吸引人的方式。印第安人村庄和崖洞的许多遗迹,连同伴随的石器,表明史前时期已有人居住。现在有5个印第安部落住在附近的保留区里。

地质历史
尽管大峡谷那惊人的宏伟壮丽是它主要吸引人之处,但是它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方面,或许还在于峡谷壁上暴露的岩层中所显示的地球历史的时间刻度。大峡谷对地质事件的记录广泛而又从霍皮山颠所见大峡谷南沿处的丹纳孤峰深刻,地球上没有任何其他地方可与之相比。然而,大峡谷的记录尚不完整。存在著一些极大的时间缺口;有好几百万年因地层的缺失未被记录下来,不是大量的地球物质因侵蚀作用而消失,就是几乎没有或一点儿没有地球物质的堆积作用。因此,年代差别极大的地层组之间只隔著一个薄薄的不同层面,显示出时间的极端不整合。
简略地概括起来,大峡谷地层的地质历史如下。大峡谷底上内峡谷的结晶的、旋绕的、扭曲的不成层岩石是花岗岩和片岩,年龄大约20亿年。覆盖在这些极古老的岩层上面的是年龄超过5亿年的一层石灰岩、砂岩和页岩。这些岩层上面是由更多的石灰岩、淡水页岩和胶结的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构成大峡谷两壁上的大部,并代表一段持续超过3亿年的沉积周期。覆盖在这些峡谷岩层上面的是很厚的一套中生代的岩层序列(年龄在2.45亿~6,640万年),形成陡峭的孤峰残体以及犹他州南部的朱红色、白色和粉红色的悬崖阶地,但在大峡谷本身范围内,这些都已全部被侵蚀去了。相对为近期产生的是覆盖在上面的黑色的熔岩和火山锥,後者出现在大峡谷西南几哩处以及大峡谷本身的西部,据估计,其中有些在过去的1,000年内曾经是活火山(参阅大峡谷统〔Grand Canyon Series〕条)。
科罗拉多河把大峡谷切割到一哩深是个相当近期的地质历史事件,开始于不超过600万年前,那时这条河开始沿现在的河道流动。科罗拉多河的流速之高和流量之大及其迅速向下游输送的泥沙和砾古量之多,就是造成该河切割能量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因。在格伦峡谷大坝修筑之前,测得科罗拉多河的输沙量为平均每日50万吨。激烈侵蚀作用的条件是由该地区的隆起造成的,隆起使这条河的水道变陡了,于是就为深挖创造了条件。大峡谷的深度是由与这条河的切割作用,但是其宽度大原因则在于雨水、风、温度以及化学的侵蚀作用,再助之以软弱岩层的迅速磨损,所有这一切都使峡谷不断地加宽了。令人惊讶的是,大峡谷是被一种逆动的过程所切割的,因为当该地带逆著河流下切方向缓慢向上运动时,河流仍然保持在原地并且把岩层都切通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横穿过面朝南的斜坡的东西向河道,以及有横断河道保持原状的高原存在而不曾使河流偏转。

环境是造成大峡谷的主要原因,其最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略,或是没有被认识到。若不是由于周围地区气候乾旱的话,就不会有大峡谷。斜坡受雨水的冲刷理应早已把峡谷的两壁清除掉,阶梯状的地形也理应在很早以前已经被挖掘开,这种与众不同的风化刻蚀和这种斑驳陆离的岩石结构就不可能存在,「多色沙漠」(Painted Desert)理应已成过去,那风景如画的「石碑谷」(Monument Valley)也理应只具有几座圆圆的小山包了。
动植物的过去和现在
动植物化石在大峡谷的沉积岩中并不丰富,而且大部分限于原始的藻类及软体动物、珊瑚、三叶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然而,今天大峡谷范围内的动物界却是多种多样而丰富的。常见的动物有种类很多的松鼠、丛林狼、狐狸、鹿、貛、红猫、兔、花鼠和有囊跳鼠。植物界也是多种多样的。峡谷的底部是柳和三角叶杨,这些在生长季节须有大量水分。在水分需要表的另一端是耐旱的植物,如丝兰、龙舌兰和许多种仙人掌。
在大峡谷的边沿上,无论南沿或北沿,植物界都有很多种类。南沿有代表性的是发育良好的美国黄松林,还有分散的矮松和刺柏的植株。灌木植被中主要有矮栎、山地桃花心木和大棵山艾。北沿上则是美国黄松、白枞、黄杉、蓝云杉和白杨。在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植物界就又回复变异到荒漠的种类了。
"